識己系列 / 我買故我在?消費行為的反思

By Jui-Tzu,Fan | 2016-04-29

圖片來源:http://goo.gl/2wvGld

 


一次聚會中,你發現與會的多數朋友們都帶著今年度最流行的手提包,配上韓版的貼身牛仔褲,帶著輕薄的最新款筆電來會面討論,她們彷彿就是從電視廣告中走出來的模特兒,而你手中拿的卻依然是兩年前購入的普通筆電、帆布袋,身上穿的更過去曾流行一陣子又黯然褪色的棒球外套,你突然覺得自己在她們面前相形失色,因為自己身上的行頭遠遠比不上,甚至感覺到些微尷尬,因為自己在群體中彷彿格格不入的顯眼……

 

你有過這樣的感受嗎?為了跟上流行而買了某些的東西,但自己其實不那麼喜歡,購買只是因為在過程中獲得了「擁有」的滿足與快樂,但實際上卻並不是真正需要商品。事實上,合理的消費是使用產品及服務來滿足基本需求,但消費主義卻是拿自己擁有的東西來定義自己,展現自我價值,而過度消費則是指取用的資源遠遠超過需要,甚至超過地球所能供應的量。你是否曾經想過,自己每一次的消費行為、購買的商品,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

 

Youtube上有一段影片,叫做「東西的故事」,說明了整個產品生產到被丟棄的過程——那些我們也許不曾關心、卻實際存並影響我們未來的事。其中最吸引筆者的莫過於關於「消費者行為」這一環,試問:你工作的動機與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讓自己可以買更多的東西嗎?如果是這樣,那麼你很有可能陷入了一個倉鼠式循環,工作賺了錢,回家看到無數商品的廣告,廣告讓自己對於現在的生活不滿,於是去消費那些不一定是必須的用品,而為了可以有更多消費所以你必須更努力的工作……

 

消費,可以說是我們一天當中必定會做的行為之一,網路的崛起更是讓消費變得無所不在,可以動動手指就輕易完成,然而我們是否曾停下思考,自己每一次的購入都是必須的?東西壞了嗎?還是只是貪圖折扣或者為了追求短暫的流行?而這樣低價的背後是否寓意著血汗工廠壓榨勞工與環境以壓低成本?購買並不意味著刺激經濟,更可能代表著個人的從眾心理,甚至是造成浪費的最根本動力來源。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人的價值應該是透過實現個人目標來獲得,而不是藉由產品所依附的價值來去定義。科技會不斷進步,流行會隨季節更迭,而只有認清自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才不致在變動的消費文化中迷失方向。


想知道更多...

人生的三大樂事是:文字。甜點。紙膠帶。些微的完滿主義,卻又覺得那讓人太喘不過氣。有時沉著、有時瘋狂,最喜歡抬頭尋找夜裡的星星,猜猜自己來自哪顆可愛的小行星。

訂閱電子報

讓閱讀變成一件有趣的事,鼓勵讀者 們勇敢追尋自己的路,交換彼此的信 念並跳脫標準答案,創造改變。 我們在每月第一週的週五發報,目前 僅透過中大計中發報系統發行到同學 學號的信箱。 歡迎用個人email信箱訂閱 Think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