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專訪畢業校友:白易玄

By Yi-Cin, Jiang | 2015-05-31

當我們每天由媒體新聞接收大量訊息時,獨立思考因而變得十分重要。根據美國南加州大學2011年研究推算,2007年每人每日所接收的資訊量,已相當於看了174份報紙,與1986年約等於40份報紙相比,上升了逾3倍。
2015的年代,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巨量的資訊需要消化,「媒體識別能力」更成了個全民課題與挑戰。在現代的每個社會裡,都會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熱衷於觀察整個社會的脈動,相較於我們被動的因媒體報導而接收資訊,因而產生一連串的關注與討論的過程,他們是走在社會的先驅,從議題在萌芽時就開始凝視它的成長與壯大,得以用瞭解其來龍去脈的宏觀視角來進行批判性思考,他們樂意對許多理所當然問為什麼,樂意用不同角度思考,樂意告訴大家他們的所思所念。
白易玄學姊就是屬於這群人中的一位。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嘗試,化被動為主動

100學年度從中央大學英語文學系畢業的白易玄,有著爛漫天真的個性,卻同時有著理性的思考辯證邏輯,現在的她,剛從英國拿到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中國與全球化碩士學位。

 

回想當年剛考上中央時,她對自己有許多的期許,但伴隨著五光十色的活動一連串的展開,理想無可避免地被消磨掉了一些,她說其實她覺得大學時浪費了很多時間,尤其是動輒拖延到深夜的開會,雖然她承認她已經不是最認真參加活動的人,但多少還是被有些影響。

 

她認為如何把時間正確地運用在對的事情上,追求效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自己擬定此件事情值得自己花費多少時間成本去準備,然後再根據做出來的實際狀況去斟酌如何優化。事後回想來,其實她覺得似乎攬到身上的事情越多,就越會有「絕對不能輸!」的決心跟鬥志。

 

而很多事情往往是這樣的,在時間最充分安逸的時候,表現總止步於一般般。雖然痛苦的時光往往消磨人的心志,但是卻讓自己得以成就出從前做不出來的事情。

 

在她大二的那年仔細看,她回想當時發生苗栗大埔事件,接著隔年就是拆遷王家事件。在事件一開始,她只是被動的關注新聞,後來在高中同學的邀約下,一起把王家的新聞翻譯成英文放上YouTube,這是她第一次真正積極地化被動為主動,踏上參與公共事務之路。

 

然而真正讓這件事情充滿紀念價值的,是人生的視野因此更開闊了一點,雖然這在漫長的社會運動之路上,只是不會有人看見的一小步,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沒有跨出這半步,就永遠跨不進這個領域,她到現在還是很感謝那位同學,雖然覺得就算沒有他,她還是會積極參與,但時程可能就會再晚一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圖為白易玄於倫敦聲援台灣太陽花學運

 

沃土,不怕種子不發芽

升上大三的時候發現因為大二修太多課了,剩餘的學分只要再一年就可以全部修完。這個時候的她發現人生多了一個「提早畢業」的選項。提早畢業似乎是一個對人生加分的選項,除了經濟上可以少付整整兩個學期的學費(加上通勤的交通費、宿舍費用跟生活費等等)之外,說短不短說長不長的一年,感覺能夠多做點事,但當時的她其實也還不確定該做什麼。

 

在決定提早一年畢業的前夕,她直覺得很徬徨,雖大學畢業了,但總覺得好像還有哪裡不足,雖有投遞履歷,也有找到正職的工作,但隱隱約約卻覺得自己好像不是在正確的軌道上,似乎還有機會可再把自己弄得更好一點。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被同學邀請參與的公共事務時撒下的種子,在自身的持續經營與關注行動下日漸茁壯,她發現自己對政治、經濟公共事務的熱愛。在參與社會運動的過程中,她認為近年有許多社會運動的幾項根本原因,來自於對兩岸關係的恐懼與不了解,她因此決定在一個客觀的第三國研修國際關係的碩士。

 

 

機會,給自己多點選擇

她說每次回頭看看,自己能有現在的一點成就全都需歸咎於她的幸運,再外加自己一點點的努力。在人生規劃上,她很感謝她的家人的支持,她坦白她的家庭並不富裕,但全因為爸媽長期的財務規劃,讓她跟姐姐都有機會在想出國留學的時候得以如願以償,還能有餘裕在國外多走多看。在交完論文後,爸媽也沒有急著要他們回台灣,反而建議他們兩姊妹待在國外,給自己的人生多一點選擇。

 

她覺得自己是屬於非常幸運的那一群人,現在她擁有的一切不全然來自於她自己的創造;因此,這也是她抱持的一個信念,認為台灣有能力擠進排名數一數二國立大學的學生,在未來都需要加倍的回饋社會,而不是成天自私自利。

 

她不諱言地說:大多數與我條件相當的同學,全都是這個社會的既得利益者,我們所擁有的常常是犧牲另外一群人擁有的部分所換來的,就算我們無心佔走別人的資源,但在一路向上攀升的同時,卻也等同於把另一個人踩到腳底下。對她來說,這表示她比那些被踩下去的那個人更有義務,把得到的資源,代替他們將之轉變成更大的東西回饋回去。

 

訪談中,她提到國際化不僅止於對於客觀的地理知識,或者是眾人根據有限的資訊,瞎子摸象拼湊出以訛傳訛的刻板印象,而是透過真正的相處,理解尊重彼此的異同,內化成判斷事的習慣,做決定的基礎,這才是她認為具有實際競爭力的國際觀。

 

在研究所畢業之後,她決定用僅剩的存款,替自己安排一趟獨自一人跨越歐亞大陸的自助旅程。從倫敦出發,途經科隆、波恩、波茲坦、柏林、哥本哈根、赫爾辛格、赫爾辛堡、赫爾辛基、聖彼得堡,搭上世上最長的西伯利亞鐵路,停留莫斯科、葉卡捷琳、伊爾庫次克、海參威,最後從烏蘇里出境俄羅斯,由牡丹江入境中國,行遍哈爾濱、北京、上海、蘇州、烏鎮,最後從杭州搭乘直飛班機回到台灣。

 

在這趟旅程中,她學習如何自己處理大小事物,像是對時間、行程安排的能力,也訓練自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與陌生群體交涉溝通,在跨越數個時區的火車上跟多人共享空間的青年,看到個體間不同的長處與需要,進而能夠在資源有限的時刻互相合作、建立情誼。而最重要的是價值觀,讓她對於人生意義的探求,在變得開闊宏觀的視界裡,更加清晰。

 

回國後的她,面對未來,如同眾多應屆畢業生一樣正在尋找自己的舞台,這段期間自然少不了受到許多來自各方的關心及問候,有時問候多了反而轉變成內心的焦急,她坦白說道,有時想到未來也會有很多負面情緒。

 

她覺得處理負面情緒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告訴自己,在情況很糟的時候,已沒有時間難過,第一件事情就是想想還有什麼方法去補救,讓可能的損害降到最低。

 

或許該把眼光放遠到一年、五年、十年甚至五十年後,想想未來的自己,會希望現在的自己做出什麼抉擇,期待能給學弟妹一些經驗談,共勉之。


想知道更多...

中央大學機械系,四年級。Feminist,喜歡哲學假文青和畫sketching,視角較狹隘─無法想像從吻仔魚變成大金魚的世界會有多開闊─是個每天說話有額度的人。

訂閱電子報

讓閱讀變成一件有趣的事,鼓勵讀者 們勇敢追尋自己的路,交換彼此的信 念並跳脫標準答案,創造改變。 我們在每月第一週的週五發報,目前 僅透過中大計中發報系統發行到同學 學號的信箱。 歡迎用個人email信箱訂閱 Think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