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文青了嗎? - 我在中國學到的第五堂課

By Yi-An, Chen | 2016-11-23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在台灣,「文青」這個詞,已被過度的使用,漸漸成為「日常用詞」,同時文藝青年這個標誌,也從「清新、氣質」的形象,轉為形容一個人「假掰、空泛」的貶抑用法。很多人不喜歡被貼上文青的標籤,也拒絕承認自己是一個文青。但這股「文藝復興」的潮流,並沒有隨著「文青」被汙名化而退燒……

 

在上海交流的這段日子裡,我也注意到,這座城市充斥著追求文藝的傾向,校園附近有許多咖啡廳;整個上海有十幾間畫廊、美術館;城市裡也有許多「挺文青」的街道和角落,那麼大陸人,對文青的看法是什麼呢?

 

我訪問了十八位大陸人的看法,並得到一些大陸人對於文青的大略想法。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文青是一個狀態而非身分

文藝青年,雖然是一個名詞,但其實更適合拿來當形容詞,因為文青更像一種狀態而非身分。每個人都有多重的身分,熱愛文藝的這個傾向只是一個人的其中一部分,但不需要把這個狀態無限放大,比如說一個人特別熱愛民謠,也有民謠的創作,我們便把他劃分到「文青」那個寬泛的群體裡,使他失去了獨特性。但任何人都應該是獨特且同時擁有多面向的。

 

 

文青還分真、偽文青

受訪者大多認同「文青」這個用詞,有可能是讚賞,也有可能是諷刺,這是一個中性詞,但在不同的狀態下使用,則有兩極的意思。一方面大陸人認為文青是「善於發現美和創造美的人」、「按自己想法生活的人」、「與憤青不同,有知識基礎」;另一方面,也形容文青是「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略顯癡呆而固執,但會終身堅持文藝路線」、「終日無病呻吟」。

 

也有人提出「偽文青」的觀點,認為這是指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內涵,而是為了塑造形象,而刻意模仿「真文青」舉動的人。所以如果是真正有內涵、博學的人,並不會給人做作、不切實際的感覺,自然也就不是貶抑。

 

 

文藝與社會的距離

在這次受訪的將近二十位大陸人中,有幾位上班族也表示,「文青是有點不太能適應社會的,因為對於生活有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我猜想,這個看法的來源,或許也是因為目前社會上「現實生活」和「文藝」之間還是存在著相當大的距離,即便這座城市裡充滿的美術館、書店、很有味道的街道,但文學藝術還是難以進入市民的生活,因此現實生活才是真實、是實際,而沉迷於文藝的人倒顯得不切實際了。

 

或許當文藝成為社會一般大眾的一部分時,接近文藝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文青這個詞就將不需要再拿出來區分某一類人了。


想知道更多...

中央大學中文系,將生活視為最美的大學,在裡面修過一點寫作、攝影、旅遊、設計學分,可能永遠不會畢業吧。

訂閱電子報

讓閱讀變成一件有趣的事,鼓勵讀者 們勇敢追尋自己的路,交換彼此的信 念並跳脫標準答案,創造改變。 我們在每月第一週的週五發報,目前 僅透過中大計中發報系統發行到同學 學號的信箱。 歡迎用個人email信箱訂閱 Think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