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根的人,走得更遠 - 我在中國學到的第三堂課

By Yi-An, Chen | 2016-11-23

旅行路上經過的雪山。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十月初,我和另一位台灣交換生趁著中國的十一假期,到甘肅省、青海省自助旅行,沿著西寧、大柴旦、敦煌,順時鐘繞了大西北一圈,看過了青海湖、祁連山、莫高窟(世界文化遺產)、月牙泉等,嚮往了很久的一些地方。

 

「中國真大。」我們一路上感嘆著,第一天才在下著雪的拉脊山,兩天後又到了一望無際的沙漠,和寸草不生的雅丹地貌。世界之大,自然之美,我想是所有出發旅行過的人,都共同深切感受的。而在途中意外相遇、認識的朋友,更是讓整段旅行獨一無二的原因。

 

 

拉脊山上藏族的傳統見族,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我特別喜歡第三天的早晨,因為當地公共運輸不發達,我們是和另外四位女生一起包了一輛車到處去的,車上撥放著兩個廣東妹子手機裡的粵語歌,另外來自長沙和杭州的兩個姊姊在對話著,我坐在司機座旁,和他閒聊……我問他這一帶有哪些少數民族?他簡單和我介紹了當地的回族、藏族、東鄉族,並問我:「台灣呢?」

 

是阿,台灣呢?

 

我們聊了台灣的原住民,也向他推薦了台灣幾處的著名的景點,甚至聊到了比較敏感的國旗和社會福利。但一邊聊我其實有點心虛,我只知道台灣的原住民分為十四族,但更具體一點的,他們的習俗、服裝、文化等,我則一知半解。分享台灣景點時好些,幸好我先前環過了島,也去過澎湖,不然真要支支吾吾地出糗了。

 

在中國旅行時,我經常遇到這些類似的情況,也經常用一句台語,交換一句他們的方言,或是用一個台灣的故事,和旅伴換一個他家鄉的傳說。這種時候,我們擁有了多少我們自己的東西,就非常的重要,因為這是我們的「根」。

 

當我們有一天真的走出了家鄉時,有多深的「根」,就影響了我們能走得多遠,帶著自己的文化,才能深入的與他人的文化「交流」,不然旅行了再多地方,其實除了美景相片,也不一定能帶走其他什麼。

 

 

青海湖旁草原,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旅程最後一天,司機先生問我,有沒有帶著台幣,他想和我們交換,作為紀念,並問我們台幣一百元上的人物和建築物是什麼?我跟他說,那是孫中山,和中正紀念館。結果回來一查才發現,那棟建築其實是陽明山的中山樓,一個我並沒有去過,也沒有足夠的了解的地方。

 

當我站在「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陽關面前,聽著導覽員仔細地介紹歷史上的爭戰殺戮時,我真的想起了那句:「台灣呢?」我了解台灣多少?多深? 我去過台灣多少地方?是不是真的有台灣的文化可以分享?

 

走得越遠,去過越多地方,我更明白擁有「根」的重要。


想知道更多...

中央大學中文系,將生活視為最美的大學,在裡面修過一點寫作、攝影、旅遊、設計學分,可能永遠不會畢業吧。

訂閱電子報

讓閱讀變成一件有趣的事,鼓勵讀者 們勇敢追尋自己的路,交換彼此的信 念並跳脫標準答案,創造改變。 我們在每月第一週的週五發報,目前 僅透過中大計中發報系統發行到同學 學號的信箱。 歡迎用個人email信箱訂閱 Think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