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媒體圈?首先你要走進去──黃翊琪談自身新聞傳播經驗

By TEDxNCU | 2015-06-23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黃翊琪,今天的主角。大學就讀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之後走往自己真正喜愛的新聞傳播領域──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甫進入大學就清楚知道自己對傳播領域的熱忱不減,畢業後必定會再念一個相關學位的她,趁著大學時光積極嘗試相關工作,體會了當今媒體業的困難與無奈。

 

如今再經過一年多研究所的淬鍊,除了所學更深外,黃翊琪對於未來的職涯方向和業界前景也有更透澈的想法,並試圖在目前艱困的媒體業界找出屬於自己的路。

 

 

當初大學志向就是中文系嗎?是什麼契機讓你想要往新聞傳播領域發展?

原本大學就想念傳播相關科系,但當初多方考量下,最後還是選擇進入中央大學中文系,覺得可以培養自己的「文字能力」。然而,因為往傳播界發展的念頭一直都在,所以剛上大一我就決定,大學畢業之後還要再念一個傳播的學位。

 

我也找了蠻多能增進自己這方面能力的活動參加:像是大一、大二擔任松濤電台DJ,並成為校園記者;大三進入職涯志工的秘書組,完成校園徵才專刊,後來 也加入GoodJob專刊草創期團隊;此外,還參加了桃竹苗區域教學中心舉辦的特派記者培訓營,實際產出一篇有關桃竹苗地區的報導。

 

 

自從立定志向要念新聞傳播類研究所,之後都沒有動搖過嗎?尤其是台灣近年來媒體產業環境並不是好

嗯……有,中間有動搖過。但我記得,大三有修一門「新聞學概論」的通識課程,其中一份作業要我們選擇一位業界人士採訪。

 

當時剛好看了何榮幸的書(何榮幸以前為中國時報的編輯,當中國時報被旺中集團併購之後,何榮幸受不了裡面的體制,於2012年離職,現於天下雜誌當總主筆),而他之前在中國時報就做了很多深度的採訪報導,一直很想與他見面,並請教一些問題,於是就趁這個機會去拜訪他。

 

那時候我問:「在業界這麼長時間,都不會想離開的原因是什麼?」他 說:「你得先進去那個環境,才會知道你可以做的是什麼,不需要一開始就對環境有負面的想法。」他也提到,記者是一個很好「過水」的職業,因為很多當記者的人,不一定會當一輩子記者,在過程中你會接觸很多人、事,可以從中再去發掘未來想要走的方向。

 

 

有想過要往哪一媒體傳播的特定領域發展嗎?

 

當初在大學加入職涯志工幫助我蠻多的,之前只是模模糊糊、大概知道自己對記者這工作有興趣。但是記者有分很多不同類型,而我發現自己不是喜歡追求快速、即時新聞的類型;反倒是比較想走雜誌、做長時間專題報導,像是月刊、周刊這種形式。

 

我當時看過的一些電視或報紙的記者工作,他們都是每天分秒必爭,隨 時緊盯事件新動態、捕捉訊息,然後快速地產出很多新聞,我覺得那不是我想走的方向。
 

 

大三加入秘書組做校園徵才專刊時,主題是實習和志工專題。當時因為流行國際志工,再加上之前也看過賴樹盛發表的一些文章(註1),覺得很適合與我們分享,所以就去採訪他。

 

其實就是從採訪當中發現,可以在受訪者身上學到很多,而過程是很快樂的。我覺得自己的人格特質比較適合做這種深度的訪談,喜歡過程中記者與受訪者之間的關係,雖然可能每次需耗時一個半到兩個小時,但可以聊得很開,未來也還會持續接觸;但如果是那種即時新聞就沒辦法這樣 ── 他們都是把麥克風塞到人面前,可能名人一下車,只能用短短的走路過程中抓緊時間問問題,而記者或許只要答案的某一個片段而已。
 

 

(註1
賴樹盛花了約七年時間在泰緬邊境,幫助受戰亂波及的難民,現在雖然已經結束了駐紮,但還是有在持續往返台泰兩地。
賴樹盛
《邊境漂流:我們在泰緬邊境2000天》
 

 

 

跟我們談談實習經驗吧!

 
大學時期從採訪的過程中累積了很多經驗,藉由製作徵才專刊的過程,我發現自己蠻喜歡「雜誌」這個媒介,就決定要走往雜誌相關的實習。但其實我有失敗過一次,就在大三,我投了商業周刊的實習履歷。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真正的企業實習面試,真的是沒什麼準備就去了(笑)。單純以為只是要去聊聊天,一到那裡後就 覺得我來錯地方了,因為商業周刊的議題都比較硬,我也沒有財經相關的背景,其實是蠻吃虧的,再加上沒準備,所以真的是被慘電!

 

但這就在我投遞Cheers 的實習履歷時有所幫助,因為我自忖比較不適合商業周刊,和我想探討的人文方面議題有些出入。只不過當時候沒想很多,看到有職缺就衝了。
 

 

新聞工作真的還是要挑自己喜歡的組織比較重要,因為你身在其中,記者生產出的內容很能夠反映本身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如果,當時真的進了商業周刊,我寫不出那種冷硬、風格嚴謹的文章;但在準備Cheers面試資料時,除了覺得Cheers比較能夠發揮我以前累積的能力,也符合我的價值觀。

 

進去之後Cheers直接被抓去做一本特刊,負責的內容量和正職是一樣的,我記得那時候一個人就負責20頁版面的大主題,而一個主題就包含前言、分析趨勢、人物採訪、整理建議等等,整個企劃需要獨立完成,而且大概只有兩個禮拜的寫稿時間,真的感受到記者的趕稿壓力!畢竟之前在學校寫稿,都沒有什麼太大的時間壓力,所以感受很深刻。

 

另外,當我決定了採訪對象後,不能直接就去採訪,要先跟主管報備、審核。有次主管問我:「為什麼要選這些人?」我的回答是學校推薦,她又問:「為什麼學校推薦你就要用?」,我說:「因為現在時間不是很足夠,我覺得學校推薦算是有一個把關了」,她說:「時間不夠永遠不能是理由,因為大家都是很注重品質的,所以你時間永遠不會夠,時間不夠是不能當作理由。」我那時候受到的衝擊就是──「為了把關品質而沒有任何藉口」的這種信念。

 

當時實習其實就已經很像正職的生活,有筆電的地方你就要工作,也沒有什麼上下班的界線,因為寫不完下班還是要繼續做。那樣的壓力真的很難形容,自己拖過截稿日,就是所有人一起延後出刊,而延後出刊不只會影響企業的營運,也會連累總編輯。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上圖為採訪時的合影,圖右為黃翊琪。

 

大學畢業後遇到的困難是甚麼?以及想給學弟妹什麼建議?

第一個困難是,必須一直專注在目標上,畢竟念研究所是一個蠻大的投資,時間成本也很高。同年齡的大學同學已經開始工作,兩年半我畢業之後,可能都有人當上小主管了。我要隨時督促自己,問自己:「為什麼在這裡?」

 

其實剛進研究所的時候我蠻動搖的,會疑惑這學術過程是我想要的嗎?因為一開始是上研究方法,後來才會帶到應用,但我那時候還沒有辦法理解,心裡很茫然。第一學期算過得辛苦,但撐下來後就慢慢抓到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更清楚自己的路,所以不會再焦慮地東張西望,看別人現在在做什麼。

 

第二個困難是,我要負擔自己的生活開銷。應該也算是受到同儕壓力吧,看到其他人都開始工作,覺得也該開始自己賺生活費;必須在工作和課業間尋求平衡,也沒有什麼六、日或休息時間,除了念書就是工作,一開始壓力會很大,但慢慢也就習慣了。

 

要不要考研究所的話……不能否認,很多人真的是進了研究所之後,才慢慢發現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所以如果沒有準備好要進入社會的話,先念一個研究所也不是件壞事。

 

至於其他建議,我覺得是要盡全力去參與你所參與的任何活動,負責任和認真對待,經營自己的人格品牌,因為一個人的做事態度大家都看得到。另外,就像很多成功的人們說的,投入活動的好處是,你永遠不知道未來什麼時候會用到那些技能。

 

 

畢業後300天,甫離開大學部、進入人生新階段的學長姊,透過他們的見聞,以及一段日子以來的思考,涓滴出一份份經歷存摺。沒有對錯、沒有優劣,有的是給 後輩的忠告和樂觀。

對職涯、研究所充滿期待或徬徨的你/妳,就和學長姐領取一則故事或觀念,放入自己胸前左邊口袋,勇敢面對自己即將/數年後要迎接的畢業 後300天吧!

 

 


文│Avia Chu
責任編輯│陳昱文
本文經同意轉載自TEDxNCU,
原文請點此


想知道更多...

我們認為,生活周遭其實有許多特別人事物、有趣的故事,只是我們未曾留心;抑或是,近年來我們所居住的島嶼,發生了許多事件和變故,身為學生的我們,在最有理想、最有行動力的年紀,應該敞開自己的心胸,憑藉著TEDx的舞台,去接觸、去交流、去關心,於是我們組織了TEDxNCU的團隊,這是我們的起點,也是我們發揮力量的開始。

訂閱電子報

讓閱讀變成一件有趣的事,鼓勵讀者 們勇敢追尋自己的路,交換彼此的信 念並跳脫標準答案,創造改變。 我們在每月第一週的週五發報,目前 僅透過中大計中發報系統發行到同學 學號的信箱。 歡迎用個人email信箱訂閱 Think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