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解放音樂節──用音樂串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By Chin-wei, Wu | 2015-06-26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上圖為第一屆解放音樂節活動現場的「Issue議墅小屋」。

 


西元1995元,台灣出現了第一屆野台開唱,春天吶喊音樂藝術祭,接著2000元和2002年,陸續出現貢寮海洋音樂祭、台中爵士音樂節,皆以「獨立創作,分享音樂」為初衷所舉辦的音樂節,逐漸在台灣蔚為風潮。

 

到了2013年的今天,中央大學出現以「解放思想,關注社會」為核心精神的「解放音樂節」,不同於一般音樂節強調享受音樂,這群舉辦解放音樂節的同學們認為現今社會太過冷漠與拘束,應該「用音樂串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連結社會上各個需要被關注的聲音。」這次我們訪問到第一屆解放音樂節執行長李孟哲與活動企劃組組長林彥良,與大家分享他們心目中的「解放音樂節」。

(正文中以第一人稱回答)

 

 

Q:為什麼想要辦解放音樂節?

仔細看看,中央大學校園很美,有一大片的綠樹、綠地,比其他學校還要漂亮許多,特別是冬日的黃昏與春日的早晨。有時候會想,國內外有很多音樂節都辦得這麼好,中央大學何不也來舉辦一個音樂節?

 

最初,我們認為中央大學也許因為地緣關係,在藝文風氣及與社會資訊接觸的程度相較北區學校較為薄弱。因此,想舉辦一個能夠帶起中大學生投入藝文與關注社會議題的風氣。

 

活動籌辦期間台灣社會正討論的議題有:第一次旺中併購案、紹興南村事件與樂生療養院事件等等,期盼能透過音樂節,讓平常鮮少接觸這類議題的同學,也能透過不同的形式接觸多元的資訊,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舉辦音樂節並不是要大家去反對或支持什麼,而是希望透過這個音樂節,留給大家一個討論的機會和空間,同時培養理性思考的能力。

 

 

Q:這次邀請到許多知名的獨立音樂人,請問是如何邀請到這些表演者? 在過程中有發生什麼困難嗎?

我們邀請到林生祥、巴奈&那布、茄子蛋樂團等8組表演者。與其說是請他們來表演,不如說請他們來分享他們對一些議題的看法或創作的心路歷程。大部分表演者都非常肯定我們舉辦音樂節,故很樂意來參與演出。

 

在籌備初期有遇到一些困難,我們原本想邀請更多組的表演者,但礙於缺乏預算與管道,較難邀請到原先預想中所有的表演者,這些未實現的理想和機會留給未來的解放音樂節吧。

 

 

Q:解放音樂節除了音樂表演外還包含甚麼活動?

   解放音樂節的系列活動,大致上分為「系列講座」以及「議墅ISSUE小屋」兩種。

 

1、系列演講

講座主題包含兩個面向:第一,是探討社會議題的本質,解放音樂節邀請到野草莓學運校際串聯組負責人蕭同學,與中大學生們分享社會議題相關資訊與社會運動的始末,也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第二,則以藝文為主題的演講,以「音樂門診」為講題,邀請Matzka樂團分享音樂創作。

 

2、議墅ISSUE小屋

音樂節當天,除了主舞台的部分外,在場地後方設有一間「議墅ISSUE小屋」,主要是針對核四公投、樂生療養院拆遷及旺中併購事件等三個議題的始末做一個彙整與分享,描述這些事件中,正反雙方的論述,試著讓同學們在了解雙方立場後,進行省思與判斷,且不隨主流媒體起舞。

 

另外,在「議墅ISSUE小屋」裡,解放音樂節也提供一面空白的塗鴉牆供大家留下自己的看法,透過留言牆彼此交流。

 

 

在這個資訊龐雜的時代,解放音樂節讓大家能夠以更全面的角度去探究社會議題,並提供一個平台讓大家討論並反思自己的生活。在不受主流媒體的控制下,同學們更有機會看見平常不會注意的新聞;透過獨立樂團的音樂,發現平常聽不見的聲音。

 

「這是另一種層次的大開眼界吧 !」解放音樂節廣宣長林冠維同學提到。這場音樂盛會不但給了中大學生一場身心靈的「解放」,更讓同學們深入了解台灣基層的社會議題。


想知道更多...

上一則

敬請期待

下一則

關於IF FACTORY──我們都需要一些冒險心

中央大學中文系,四年級。喜歡與人、與小孩子接觸的工作,喜歡慢慢的生活步調:「很多事,慢慢的,比較美。」

訂閱電子報

讓閱讀變成一件有趣的事,鼓勵讀者 們勇敢追尋自己的路,交換彼此的信 念並跳脫標準答案,創造改變。 我們在每月第一週的週五發報,目前 僅透過中大計中發報系統發行到同學 學號的信箱。 歡迎用個人email信箱訂閱 Think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