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付出什麼與理想作交換? ──專訪電影導演林柏瑜

By Po-Hsien, Chen | 2015-04-25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這條導演路,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幻想,而是要歷經許多苦難和煎熬的忍耐,方能有機會一窺電影的樣貌。

 

「我很不喜歡夢想這個名詞,因為很不切實際。很多人會把夢想當成看似熱血又有理想的口號,但我認為那些不去行動或無法執行的空想才是所謂的夢想。」眼前這位和我一樣的90後的大男孩一邊喝著溫熱的咖啡一邊認真且堅定地說著。

林柏瑜,目前就讀於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主修導演組,甫踏入電影世界的電影工作者。《我叫陳恩甄》是林柏瑜目前正在拍攝的紀錄片,片中描述一位年輕演員,在現實與理想間掙扎的過程,內容以真實的情感撞擊我們的生命。

 

「拍攝電影,是人生觀的呈現,是反映生活,更是一種反思。」林柏瑜接著說道:「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但未曾發現的日常樣貌,這些小人物、小故事,往往有著巨大的能量,我就是想要敘說這種故事,並且真實且直接地讓觀眾感受,如海明威筆下的拳擊賽一般,拳拳到位,毫不含糊。」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事實上,林柏瑜拍攝的電影也都確切地反映出這個社會真實的樣貌,好比我們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故事。


《搬家》取材於個人經驗,敘述著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情侶,同居在一起後,面臨分離時的真實情況,呈現出彼此情感之間的依戀和矛盾。


《洄游》則是關於居住正義的社會議題,描寫人們對於過往的依戀,面對已經不屬於自己的家,割捨不去的心依然時常洄游到那廢墟之中,尋找記憶中美好的家園。


這些人、這些事,著實強烈且深刻地撞擊入我們的生活,原來都是我們身邊真實的故事。



1995年,板橋的萬年人人戲院裡,播放著由周星馳主演的《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多少觀眾深深地沉浸在那螢幕傳遞出來的故事中,而坐在戲院中的林柏瑜,他導演夢也悄悄的在此時萌芽。

 

他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讀外文系的四年間,因為「影像台灣」的課程,第一次拍了紀錄片,也正式開啟他的電影之路。「跨出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林柏瑜說道,然而在他的電影路上,從來就不是一路順遂的,跨領域的鴻溝,使他必須付出加倍的努力。

 

大學時參與大愛電視台和其他偶像劇的劇組工作,擔任美術道具助理、打掃、大熱天在馬路旁架設器材和家具等;為了維持日常生活的開銷,身兼大樓警衛、餐廳服務生、飯店服務員、飲料店員的工作,這些壓力與挑戰都伴隨著夢想一波波襲來,但是這些困難都不足以阻擋柏瑜追求擔任電影導演的渴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所有的屈辱都是電影的一部分,如果你無法忍受,那你就無法拍電影。」德國著名導演韋納・荷索曾說過。林柏瑜接著說道:「有一次荷索為了要拍火山爆發的畫面,抱著必死的決心前往火山口,結果最後火山沒有噴發,所以荷索又好端端地回來了,你不覺得人生往往跟你所設想的不同嗎?」,一談到電影,他的眼神就充滿了熱情,源源不絕且濃烈無比。

 

林柏瑜如此形容電影的拍攝:「拍電影,就好比逆天行事,因此需要忍受痛苦和折磨,若無法忍受,只能離開。」我靜靜的聽著,此時,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對電影的意志力是如此強大,他可以付出一切,只為了達到目標,這樣的意志力,在我心裡激起陣陣漣漪,遲遲沒有退去。



「人生是生命持續地累積,一路走來,大學時的英美文學、劇本導讀,培養了我對於劇本創作和理解的能力;紀錄片的拍攝、劇組工作、各式兼職,堅毅了我的心志;考上電影研究所,創造了更多的可能;而現在的我,每天規律的作息、持續地閱讀、專注且認真的生活,來累積自己的養分,直到未來的那一天,毫無保留地,全部釋放。」林柏瑜堅定且充滿期盼的說著。

 

看著時間,然後看著他,我們的談話到一個段落,但我知道,他,林柏瑜,依然自我、執著地繼續著他的電影之路。
喝完最後一口咖啡,互相道別,我們轉身走向各自的人生旅途。

 


如果,你有一個夢想,問問自己,你願意為了一個畫面而前往火山嗎?如果是,那麼,你已經走在夢想的道路上,不再徘徊。

 

《洄游》Trailer

 

《搬家》Trailer

 

 


林柏瑜
1990年台灣新北市出生,現就讀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主修導演組;2014年,《搬家》入圍中華電信MOD微電影大賽;《洄游》入選美國曼哈頓國際青年影展;2015年一分鐘短片作品《The New Voyage》入圍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新電影影展、加拿大溫哥華袖珍短片影展,現在有一部關於年輕演員的短片電影正在拍攝中。


想知道更多...

中央大學產經所,一年級。不斷的在生活中尋找靈感,始終熱愛探索未知的事物,讓自己保有一雙清新可喜的眼睛。

訂閱電子報

讓閱讀變成一件有趣的事,鼓勵讀者 們勇敢追尋自己的路,交換彼此的信 念並跳脫標準答案,創造改變。 我們在每月第一週的週五發報,目前 僅透過中大計中發報系統發行到同學 學號的信箱。 歡迎用個人email信箱訂閱 Think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