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來自世界的聲音──從新聞中培養國際觀

By Zih-Ying, Ciou | 2015-01-26

圖片來源:Photo Pin

 


當我們提到「國際觀」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或許你不會說不認識它,但問你到底什麼是國際觀?你可能很難說出一個明確的定義。

 

有人說國際觀是要多出國看世界,學好英文就能培養國際觀,而日本知名的趨勢大師大前研一給了國際觀一個清楚的定義:「知道這個世界發生什麼事,並且對這些事有提出觀點的能力。」即使不用出國,沒有絕佳的外語能力(當然英文是踏入國際的門檻),你也應該關心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

 

 

培養國際觀,從哪裡出發?

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一部份可能來自於過去地理、歷史的教科書,而另一部份可以說是來自於媒體,報章雜誌、電視新聞、抑或是網路。談至此,你可能會想,不是我不願意關心世界,而是台灣的媒體並沒有帶給我來自世界的消息。

 

的確,台灣的媒體環境受到太多外力的干擾,為了收視率與獲利考量,有時新聞越辛辣、娛樂性越強,收視反而越高,因此電視台紛紛捨棄了國際新聞的篇幅。但認真反問自己,難道台灣的媒體真的缺少國際新聞嗎?

 

台灣的新聞自由度高,其實透過無線電視或是數位MOD,我們隨時都可以收看美國CNN、英國BBC、日本NHK等來自各國的媒體頻道。或許,台灣並不缺乏培養「國際視野」所需的環境,而是缺乏那份去行動、去關心的動力。

 

即使你說你很少觀看電視,但你應該不能說你很少使用網路,在現今社會中,網路可以說是我們和世界連接的橋梁,跳脫空間與地域的限制,透過網路,我們能夠隨時接觸不一樣的國際新聞,藉由網路媒體吸收來自世界的觀點。

 

不同國家的媒體當然也擁有不同的立場,而他們的報導正可以幫助我們以更加多元的角度來認識世界的多樣面。西方的主流媒體主要以英國BBC與美國CNN為主,而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與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對於國際新聞都有提供詳盡的報導與評論,我們可以透過加入會員的方式來訂閱他們的電子報,再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內容點開閱讀,或下載官方手機APP,只要早晨一杯咖啡的時間,就可以輕鬆關心國際時事。

 

如果想以不同國家的角度來看國際新聞,還有卡達政府成立的半島電視台,以中東的角度深入當地議題。另外,德國之聲、俄羅斯新聞社、日本NHK、法國法新社等等都是我們可以選擇的管道。若擔心自己的英文不好,上述的國外媒體,為了因應大陸市場,近年來紛紛成立中文網,與世界同步更新,也是值得參考的網站。

 

 

如何培養自我洞見?

資訊豐富的同時也存在一種陷阱,當聲音很多時,我們到底要聽哪一種聲音?是相信主流媒體、Youtube影片、還是鄉民的聲音?接收訊息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判斷,並進一步產生自己的定見

 

知識體系有四個層次:

1、資料

2、資訊

3、知識

4、洞見

從資料中整理出有用的資訊,並從資訊累積中習得知識,具備知識後再進一步產生自己的洞見,若我們連資料和資訊都沒有取得,何來談知識和自己的洞見呢?所以要知道這個世界發生什麼事,第一步就是要先取得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料和資訊,我們可從上一段文中所介紹的平台著手,接收來自世界的聲音。

 

其次,是對這些事有提出觀點的能力,提出觀點聽起來或許很難,但這是種可以練習的能力,只要你看得夠多、吸收的夠廣泛、瞭解的夠深入,養成觀看國際新聞的習慣,漸漸的你就會發現新聞中哪裡有偏見,你可以萃取新聞中可信的部分,進而屏除偏見,產生自己對事件的洞見。

 

批判性思考的五大步驟:1.釐清假設 2.歸納 3.演繹 4.解釋 5.評鑑論證,可以幫助我們以更理性、客觀的角度來判斷,透過嚴謹的推理來確立自己的觀點與立場。在主流新聞外,永遠都有不同的觀點和意見,這裡並不是要告訴每個人都要成為批判者,我們可以追隨主流,但非隨波逐流,必須在每個事件中保有自己的看法。

 

〈關鍵評論網〉總編輯楊士範說:「當以後看見一則讓你震驚的新聞請先不要下評論,多蒐集更多的觀點,具備足夠宏觀再決定自己的立場」,媒體是認識世界的媒介,但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中,當媒體無法替我們把關時,我們應該具備足夠判斷事情的能力,透過多聽、多看來累積觀點,即使不出國,也能成為一位具備國際觀,能夠提出自我看法的國際公民。


想知道更多...

中央大學企管系,四年級。喜歡旅行、看電影,從不同的角度欣賞世界,發覺無限可能。喜歡聆聽大於言語,只要用心聆聽,生活處處充滿美好。

訂閱電子報

讓閱讀變成一件有趣的事,鼓勵讀者 們勇敢追尋自己的路,交換彼此的信 念並跳脫標準答案,創造改變。 我們在每月第一週的週五發報,目前 僅透過中大計中發報系統發行到同學 學號的信箱。 歡迎用個人email信箱訂閱 Think with us!